今天没怎么干活,那晚上的文章简单聊聊天,分享一点我自己让工作完美的做法。

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当我自己每做完一项工作时,都主动将工作成果发送给 AI,问问这些内容有没有事实错误、有没有什么内容可以更进一步完善。

场景一:脚本代码的优化。

平时我自己会在 App Scripts 里写一些效率提升的脚本,配合谷歌表格一起使用。

但现在我的技术水平基本趋近于零了,于是每次写脚本之前我都是先用自然语言将自己的需求明确写出来,然后让模型 A 根据我的需求将相应的代码写出来。

几番操作下来,想要实现的功能肯定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我不确定模型 A 写出来的代码质量到底如何。

于是我会将需求描述与模型 A 写出来的脚本代码全部粘贴给模型 B,问它这个这个脚本代码写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逻辑错误,或者有没有需要完善提升的地方。

基本到了这一步,模型 B 会针对每一行需求与每一句代码作出详细的分析,然后给出它自己的意见。

如此这样操作一下,你会发现自己只是简单描述了下需求,便可以在 AI 的加持下将这种工作很完美的完成了。

场景二:文章内容的优化。

对于 SEO 文案创作而言,我现在的工作步骤分为两个部分,先是将文案写出来,然后再在已经生产出来的文案上做优化操作。

文案创作这个部分的内容,之前的文章里都分享过,就是关键词调研、结构处理、分段输出那一套逻辑。

但是文案写完之后,我自己是不知道写得好不好的。于是在写完文案之后 ,我现在也习惯性加一道审核的流程。

直接将自己人工做出来的内容框架、上一步 AI 写出来的文案,以及我的审核标准一起发送给 AI,问问 AI 关于这段文案的意见。

其实这个过程中,我自己觉得文稿审核的标准非常重要。单就文案而言,整体的语气语调、用词的难易度、人称的变化,等等这些内容我觉得都挺重要的。

于是几轮沟通下来,我肯定能得到 AI 给出的一些修改意见,然后再在这个意见下对文稿做出修改。

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不少(像流程设计、小语种文案翻译、内链锚文本提取,等等),其基本的原理都是差不多的。让模型 A 充当运动员角色,让模型 B 充当裁判员角色,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从而让产出更加完善一些。

而且我觉得现在 AI 在技术平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的只要能用好这个工具就能发挥巨大的价值。

但每个人对于“用好”的标准又有着不一样的定义,此时不妨再次让 AI 介入下。让 AI 当我们自己的老师,而把自己完全放在一个入门级初学者的角色上,让 AI 教我们怎么用好 AI。


点赞(1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