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报表上的数字和实际业务效果打架时,就说明需要开始用新方法算账了。


/


这是一篇付费文章,文章字数3301字。


自从IOS14发布以来,对于产品数据归因问题就成为了困扰很多优化师小伙伴的心病,在账户优化时、在跨部门沟通时、在向上汇报时,很多时候都被IOS14困扰的焦头烂额。此篇文章可以给各位小伙伴一些启示。


不知道投iOS的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过:


如果服务器的注册用户是永久归因逻辑(不考虑是否流失,找回的都算老的)的情况下,新用户的回本周期大于90天(较长);但是如果服务器的注册用户是根据90天归因周期( 90天以后连续30天不活跃的算作重新带来的新用户)的情况下,回本周期就还挺短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决策CPI和LTV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该以哪个来算比较好呢?


细想了一下,基本上在投放iOS长线内购产品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带来的新用户后续的充值可能还继续存在,但是因为隐私政策的问题在投放的时候iOS14的老用户也会被反复召回被广告平台算作新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的归因周期多久是最合适的呢?


当内部回收的归因周期和外部安装的归因周期不一致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解决决策问题呢?


---


以上问题涉及到广告归因中最棘手的几个矛盾点:

1. 隐私政策限制与实际业务需求的冲突

2. 不同生命周期节点的归因逻辑差异

3. 数据断层时的决策依据


相信经历过归因混乱的实战折磨,才会同时抛出用户定义和iOS14+归因周期这两个关联难题。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