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C姐。

最近走访了一些中国工厂,供应链产业带:赣州家具工厂,惠东女鞋工厂等等

我发现很多工厂如果能转型做品牌其实极具故事性,尤其是有些工厂的创始人

非常励志!

但是他们都困在给别的品牌贴牌OEM/ODM赚取微薄的利润

还要面临巨大的价格战

因为总觉得自己做品牌不太现实,也不知道怎么做

品牌第一步:讲好你的故事,因为故事才可以传播

众所周知,在出海品牌中,有一个独特的存在 —— 安克创新。

一直被模仿还没被超越

诚然,品牌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否认在那个年代Anker抓住了很多机遇

但站在今天回头看,依然有很多细节值得学习。

当多数中国品牌还在为海外市场的低价竞争焦头烂额时,安克创新旗下的 Anker 品牌已与海尔、海信等知名品牌跻身同一认知梯队,在消费电子品类中仅次于联想、华为和小米。

成立于2011年,仅用 8 年就完成了从亚马逊店铺到全球知名品牌的蜕变。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不仅卖产品,更会讲打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今天说说品牌故事到底该如何讲。

01

痛点洞察:在用户抱怨里找蓝海

做品牌产品永远是前面那个1

产品的研发要契合用户痛点,而不是创始人自顾自拍脑袋

2011 年,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在亚马逊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原装笔记本配件电池售价高达七八十美金,评价却只有 4.5 星;

而十几美金的杂牌评价更低,仅 3-3.5 星。

他想到那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白 —— 高品质又没有原装品牌那么高售价的产品。

当时的市场,要么满足了品质需求却忽视了价格敏感(原装电池),要么满足了低价需求却牺牲了品质体验(杂牌电池)

安克创新精准切入这个空白,迅速收获第一批用户。

C姐认为这个方面在其他品类现在依然有很严重的现象,就是杂牌白牌很难有品质保证,原装品牌大牌又太贵,中间那种既有品牌品质价格又更能接受的地带在许多品类是空缺的,中国制造很厉害,中国出海品牌却很少。

Anker还把用户反馈当成品牌故事的灵感源泉。

搭建系统对接亚马逊 VOC体系,将用户评价纳入产品经理的绩效考核。

你看,亚马逊上那些 “充电慢”“不兼容” 的差评,后来都成了爆款的起点。

比如用户抱怨苹果和安卓充电器不能通用,安克就研发出带智能芯片的兼容充电器;

用户吐槽移动电源太大不便携带,存在 “小巧” 和 “好看” 的需求,安克就推出口红造型的便携款,年销量突破百万只。

所以咱们别总盯着竞争对手,用户的 “吐槽” 才是最好的开品思路来源。

02

技术叙事:让专利会说话

技术创新是硬核,但直接罗列技术和专利编号的品牌故事没人爱听。更没人传播。Anker把技术参数都翻译成用户能感知的生活场景。

2012 年,安克创新推出了第一款爆款兼容充电器。

当时的痛点是苹果和安卓设备充电规范不同,用错充电器可能一晚上都充不满电。

Anker没有简单说 “我们有新芯片”,而是告诉用户:“从此告别充电焦虑,一个充电器搞定所有设备”。

这项技术后来迭代到第三代,支持市面上 99% 以上电子设备的快充协议。

2015年,Anker推出的编织数据线,也踩中了当时YouTube博主视频传播风口,两辆汽车反向拉数据线暴力测试视频让Anker数据线”耐用,结实“等高质量标签死死打入用户脑海

席卷整个YouTube科技博主圈,后面大大小小博主都自发传播 各种暴力测试Anker数据线的视频,形成病毒式传播,至此,Anker的数据线一炮成名,Anker也占领了欧美科技用户手机配件心智

2018 年,安克创新又率先将氮化镓材料应用到消费充电领域。

他们没有大谈材料特性,而是用 “同等功率下体积减少 40%” 这样的对比,让用户直观感受到 “小身材大能量” 的优势。

更妙的是,他们将技术创新与环保价值结合:“每次充电节省 7% 能量消耗”,把冰冷的技术参数变成了温暖的社会责任。

虽然Anker之后很多充电配件品牌也随之效仿,但是很少有跑出来这样被认可的欧美品牌。

这背后是 “微创新积累定律”—— 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解决用户的小痛点,最终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安克创新每年研发投入近 3 亿人民币,研发岗位占比 54.22%,这些投入通过一个个 “解决问题” 的故事,转化成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

用户不关心你的技术多先进,只关心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03

文化转译:把陌生感变成亲切感

亚马逊起家,随后搭建品牌全系官方社媒,拓展独立站,B2B区域市场,这是很多中国品牌出海的路径

Anker也是,在日本市场,安克创新成立本地公司,组建本土团队。

他们发现日本消费者对颜色和包装有特殊偏好,就针对性推出定制化产品。

不是简单把中文包装换成日文,而是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融入本地审美,这种尊重让 Anker 在日本主流电商渠道站稳脚跟。

Anker在日本市场具有极高的品牌认可度,本来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接受品牌较慢但是一旦认可一个品牌复购率极强的市场,所以做日本市场一定要本土化!深耕~

2025 年,安克创新在东南亚推出 “Charge Up, SEA!”AR 营销活动,他们让标志性建筑 “被充电”:

在胡志明市,81 号超级摩天大楼仿佛通过 Anker 充电器获得能量;

在新加坡,用户通过 AR 技术与 “被充电” 的地标互动。

这个创意既展示了产品特性,又巧妙融入当地文化符号,让 “充电” 这个全球需求有了本地化表达。

之前看过一个 “3D 模型”:差异(Difference)识别、尊重(Deference)融入、融合(Digestion)创新。

C姐觉得Anker的不同市场不同表达完美契合此模型。

最后,请各位出海老板们思考三个问题:

你的品牌解决了哪类用户的什么痛点?

有哪些技术创新值得被讲述?

又该如何用本地化语言表达品牌价值?

想清楚以上,你的出海品牌之路才会越来越宽。

对了,本周六C姐视频号将迎来一位工厂老板转型品牌的创始人连麦直播,赶紧扫码约起来吧:

以上!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