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收款火葬场”:钱发出去,款收不回
•典型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尔及利亚

这些国家的客户可能订单爽快、沟通顺畅,但“付款环节”的坑足以让新手血本无归——不是客户不想付,而是“制度性障碍”和“人为操作空间”让回款变成一场赌博。
一、孟加拉国:信用证成“催命符”,银行帮着客户“坑你”
孟加拉国的外汇管制堪称“外贸新手的噩梦”:根据当地规定,所有进口必须通过信用证结算,且只能使用本国银行开具的信用证。但问题在于,当地银行与客户的“默契”远超规则——
某纺织新手接到孟加拉客户的20万美元订单,对方通过达卡银行开出“不可撤销信用证”,条款看似规范。货物到港后,银行突然以“商业发票上的公司名称少了一个标点符号”为由拒付,客户随即发来邮件:“要么降价30%,要么货物在港口烂掉(滞港费每天500美元)。”
新手试图申诉,却发现当地银行根本不受理“单据瑕疵争议”,只能被迫接受降价,这一单直接亏损8万美元。更残酷的是,孟加拉国银行的“拒付率”高达23%(全球平均仅3%),且90%的拒付理由都与“标点、拼写、格式”等微小瑕疵有关——本质是银行与客户联手制造压价机会。
二、阿尔及利亚:货款变“废纸”,汇率差啃掉半条命
阿尔及利亚的“强制结汇”政策,让回款变成“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根据规定,进口商支付的外汇必须兑换为当地货币第纳尔(DZD),而出口商想把钱汇回国内,只能通过官方渠道——但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的差价高达28%。
某灯具企业给阿尔及利亚客户发了10万美元货物,客户按官方汇率(1美元=140第纳尔)支付了1400万第纳尔到当地银行。但企业想把钱换成美元汇回时,官方汇率突然调整为1美元=179第纳尔,1400万第纳尔只能兑换7.8万美元,直接损失2.2万美元。若想通过黑市兑换(1美元=200第纳尔),虽能多换1.4万美元,但黑市交易在当地属违法行为,资金可能被冻结。
这种“汇率剪刀差”对新手来说是致命的:10万美元订单,扣除生产成本和运费后利润可能仅1-2万美元,汇率损失就能让利润归零甚至倒贴。
三、巴基斯坦:“不可撤销信用证”藏着“可撤销陷阱”
巴基斯坦客户擅长用“软条款信用证”给新手下套——表面是“不可撤销”,实则埋着让客户掌控付款权的“暗门”。
某机械新手接到巴基斯坦客户的15万美元订单,信用证条款中藏着一句“需由买方出具‘最终质量合格确认书’方可付款”。新手没在意,认为“产品合格就没问题”。货物到港后,客户以“测试数据未达预期”为由拒绝出具确认书,却偷偷将货物拉回工厂使用。新手催款3个月后,客户终于松口:“付11万美元了结,否则你永远拿不到确认书。”
更糟的是,巴基斯坦银行对这类“软条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客户不点头,银行就以“未满足付款条件”为由拒付。某外贸律师透露,巴基斯坦涉及“软条款信用证”的纠纷中,中国供应商的胜诉率不足5%。
新手为什么扛不住?
•资金链绷不起:小公司的流动资金往往只够支撑2-3个订单,10万美元货款拖1年,足以让工资、房租等固定支出压垮公司;
•仲裁耗不起: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打国际仲裁,单案律师费+差旅费至少5万美元,且流程长达1-2年,新手往往“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
•信息差躲不过:老手会提前通过“中信保”调查客户和银行信用(如孟加拉国某银行的拒付率高达40%,老手会直接放弃合作),但新手不懂这些,只能“凭感觉接单”。
第二类 “清关无底洞”:货发出去,卡在港口
•典型国家:印度、巴西、土耳其
这些国家的港口仿佛一个“吞噬货物的黑洞”——新手以为“货上船就万事大吉”,却不知清关时的政策突变、流程刁难、隐性成本,能让货物在港口滞留数月,最终要么亏损贱卖,要么被强制销毁。
一、印度:政策“过山车”,税率说变就变
印度海关的“朝令夕改”堪称外贸圈的“传奇”:2023年,仅电子元件、纺织品、家具这三类产品,进口税率就调整了17次,平均每20天就变一次。某电子新手的遭遇极具代表性:
1.3月接印度客户订单时,产品进口税率是18%,双方约定“税费由客户承担”;
2.5月货物装船,印度突然宣布该类产品税率上调至28%;
3.6月货物到孟买港,客户以“税率上涨超出预期”为由拒绝提货,要求供应商承担额外10%的税费;
4.僵持2个月后,货物滞港费累计达货值的32%,客户趁机压价:“要么按原价7折卖给我,要么你们自己拉回去。”
更狠的是印度的“文件找茬”:海关对单据的挑剔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商业发票上的“公司地址少写一个逗号”“产品描述用词与报关单不一致”,都能成为扣货理由。某家具新手因“装箱单上的货物重量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海关要求保留两位),货物被扣37天,最终花5000美元找当地代理“摆平”。
二、巴西:清关“潜规则”比规则更重要
巴西清关的流程复杂度,能让新手直接崩溃:
1.所有文件必须经巴西驻华使馆公证,且翻译成葡语(翻译费比文件本身贵3倍);
2.进口商需提前在“巴西外贸网”登记,否则货物到港后无法申报;
3.海关查验率高达60%(全球平均仅10%),且查验标准全凭海关人员“心情”。
某玩具新手的经历揭露了残酷现实:货物到里约热内卢港后,海关以“产品说明书葡语翻译不规范”(其实是翻译员漏了一个标点)为由扣货。代理悄悄透露:“给2000美元‘加急处理费’,明天就能放货,否则按‘不合格产品’销毁。”新手不愿花钱,结果货物滞留1个月,滞港费+仓储费超过货值,最终只能按废品价卖给当地回收商。
更坑的是巴西的“进口税叠加”:除了基础关税,还要缴纳“工业产品税”“社会一体化税”“物流服务税”,综合税率往往超过50%。某服装新手发了5万美元货物,清关时才发现各种税费加起来要3万美元,客户直接弃货,导致货物在港口烂掉。
三、土耳其:认证“月抛型”,标准每月一变
土耳其海关对“原产地证书”“产品认证”的审核标准,堪称“薛定谔的规则”——这个月认可的文件,下个月可能就失效。某建材新手的遭遇极具警示性:
1.发货前,客户确认“中国官方出具的原产地证书有效”;
2.货物到伊斯坦布尔港,海关突然要求“原产地证书必须经土耳其驻上海领馆认证”(此前从未有过要求);
3.补办认证需要20天,货物滞留期间,海关又改口:“还需提供产品的‘欧盟CE认证’”(该产品在土耳其不属于强制CE认证范围);
4.来回折腾3个月,客户失去耐心:“我们已经从土耳其本地采购了,你们的货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
土耳其的“清关代理垄断”也让新手无路可退:当地规定,清关必须由土耳其本土代理操作,而这些代理往往与海关“关系密切”——不给够“好处费”,就以“流程复杂”为由无限拖延。某灯具新手花2万美元找的代理,其实就是个“皮包公司”,最终货物因超期未清关被海关拍卖,成交价仅为货值的15%。
新手的致命伤:
•缺资源:老手会提前找“有海关关系”的当地代理(如巴西的“清关行”、土耳其的“ customs broker ”),而新手只能在网上随便找代理,很容易踩坑;
•扛不住成本:小批量货物(5万美元以下)的清关成本占比极高——公证费、翻译费、代理佣金、滞港费加起来,可能达到货值的15%-20%,完全吞噬利润;
•合同漏项:新手签合同时,往往只写“FOB港口交货”,没约定“清关延误责任”“税费上涨分担”,出事只能自己扛。
第三类 “沟通黑洞”:订单谈成,执行崩盘
•典型国家: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部分客户)、越南(小作坊客户)
这些国家的客户可能初次沟通时热情爽快,甚至主动让利示好,但合作中的“沟通陷阱”会让新手防不胜防——不是故意骗你,而是“商业习惯”“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错位,足以让订单在执行阶段彻底崩盘。
一、尼日利亚:“拍胸脯”的承诺,不如一张废纸
尼日利亚客户擅长用“高情商沟通”让新手放下戒心:见面时握手拍肩称“兄弟”,谈判时主动说“价格好商量”,付款前拍胸脯“下周一定打款”。但这些“口头承诺”在当地商业文化中,更像是“社交礼仪”而非“合同约定”。
某建材新手的经历堪称典型:
1.客户实地考察时,当场定下80万货值的瓷砖订单,说“先备货,我回去就安排30%预付款”;
2.新手信以为真,全款采购原材料开始生产,多次催款后,客户才勉强打了5%定金;
3.货物生产完成后,客户突然失联,半个月后回复:“当地市场价格跌了,要么降价20%,要么我不要了。”
4.新手拒绝降价,客户直接拉黑——80万的库存积压,让刚起步的小公司差点倒闭。
更隐蔽的套路是“分步拖延”:某电子新手接了30万订单,客户说“先交10%定金,见提单副本付70%”,但收到提单副本后又说“资金周转困难,先放货,下周付款”。新手心软放货后,客户彻底消失——尼日利亚港口的“无单放货”现象频发,没有全款在手,货物控制权等于零。
二、沙特阿拉伯(部分客户):宗教与节奏的“雷区”
沙特客户的沟通风格带着强烈的“宗教文化烙印”,新手很容易因“不懂规矩”触雷:
•时间观念的差异:周五是伊斯兰教聚礼日,政府部门和企业几乎停工,某机械新手在周五发邮件催单,还加了句“你们效率太低了”,被客户视为“亵渎宗教+侮辱人格”,直接取消100万订单,理由是“无法与不尊重信仰的人合作”。
•斋月的“慢节奏”:斋月期间(每天日出到日落禁食),当地人工作效率会下降50%,某灯具新手在斋月期间天天催货,客户回复“你不尊重我们的节日,合作终止”。
•谈判的“绕圈子”习惯:沙特客户很少直接说“不”,说“我考虑一下”可能是拒绝,说“价格有点高”可能只是礼貌性还价。某家具新手误判信号,客户一嫌贵就降价,最终利润被压缩到3%,还被客户认为“产品不值钱”。
某外贸老人的经验之谈:“跟沙特客户沟通,要先问清楚‘斋月时间’和‘周五是否方便联系’,谈判时别急着逼对方表态,他们喜欢‘喝着咖啡慢慢谈’——节奏太快,反而显得你不靠谱。”
三、越南(小作坊客户):“差不多”的潜台词是“我要压价”
越南小作坊客户的沟通特点是“模糊化表达”,喜欢用“差不多”“大概”“应该可以”等词,但执行时却突然“较真”:
1.某纺织新手接了15万订单,客户说“质量差不多就行,不用太严格”,新手按“中等标准”生产,交货后客户却以“布面有小瑕疵”为由,要求降价30%;
2.某玩具新手确认样品时,客户说“颜色差不多就行”,大货生产时用了接近的色号,客户却拒绝收货:“这不是我要的颜色,必须重做。”
3.更坑的是“合同模糊化”:某建材新手签合同时,客户说“交货期大概30天”,没写具体日期,新手25天交货后,客户说“我计划的是45天,仓库没准备好,你们自己找地方囤货”——额外产生的仓储费,最终还是新手承担。
这些客户的逻辑是“先模糊承诺让你接单,再挑刺压价”,而新手往往因为“怕丢单”,前期不敢追问细节,后期只能吃哑巴亏。
新手的软肋:用“国内思维”应对“国际规则”
•轻信“热情”:把尼日利亚客户的“兄弟情”当信任,把越南客户的“笑脸”当诚意,忽视“商业合作的本质是利益”;
•缺乏背调能力:不会用“越南企业信用信息网”查客户资质,不会通过“沙特商会”核实企业真实性,遇到骗子也无法识别;
•合同意识薄弱:对尼日利亚客户没约定“全款到账再放货”,对越南客户没写清“质量验收标准”,对沙特客户没注明“斋月延期条款”——口头约定在这些市场,几乎等于废纸。
往期文章推荐:
专注外贸领域知识分享
●WhatsApp终极使用攻略:发现一切功能、技巧和隐秘功能
关注外贸独立站全球营销,分享更多外贸干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LZ123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网站运营至今,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
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备注【加群】。 ( 群完全免费,不广告不卖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