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品牌有各自的理解。对于有些品牌,是一年一换的漂亮话。有些如Nike这样的品牌,则视为百年品牌信仰。

但更多的是阶段性品牌战略体现,从小众到大众,从单品类到全品类,从传统到数字化,或者商业模式的改变,当品牌战略阶段发生变化时,通常也会升级品牌对外的表达,有些三五年换一次,有些十来年换一次。

我们谈谈,作为品牌转型时期的中长期品牌口号,应该如何提出,又该如何使用,如何从观念变成共识?

以下、Enjoy

一、品牌升级,是一次品牌All in

换品牌slogan,通常伴随着一次品牌升级。表面上的一句口号和一支TVC,有些品牌理解为就是广告本身,但对于真正理解品牌升级的品牌来说,是一次品牌All in ,从内到外的全面升级。

第一步是观念的提出,不是一句创意漂亮话,而是品牌战略的观念化提炼。

如果仅仅把品牌口号当做创意,很可能会写出一句空洞的漂亮话,品牌没有诠释清楚自己的观念,消费者也看不明白再讲什么。

当我们在提出一句品牌口号时,品牌战略作为背景,未来展望作为目标,消费者认知作为锚点,先写出一句平实普通的话,将品牌要表达的东西讲清楚,然后再进行概念化、观念化、创意化的呈现。

品牌口号就是品牌观念,是一个品牌倡导的价值观,也是品牌希望与大众形成的新共识。

第二步是品牌的All in,将观念落实到品牌的每一个角落。

我见过很多甚至亲自做过,只存在于市场部的品牌升级,市场部和广告公司一起搞个品牌口号和TVC,甚至做的很好,但是产品层面没有改变,没有行动,这种割裂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更加失望。

正确的方法一定是基于品牌观念的全面改造,从产品迭代、新品创新,用户服务升级,内容IP运营等一系列的行动,长期的经营。让抽象的品牌观念与具象的产品内容互为支撑,形成可信任的形象。

第三步,基于新观念与新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公共层面形成品牌新共识。

发布品牌口号与TVC只是品牌升级的开始,接下来全面的品牌改造,持续用新产品来诠释品牌口号,长期的内容运营或者消费者活动经营,同时消费通过持续接收品牌的信息,使用诠释品牌观念的产品,参与品牌IP活动,来感受品牌新观念,以形成新的品牌共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年时间,远非一句品牌口号的问题。

所以我们会认为,品牌升级是品牌在参与深度与时间长度上的全面All in,既要提出言之有物的品牌观念,也要产品与经营层面的全面参与,同时做到与消费者长期保持互动。

品牌共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品牌与用户不断的碰撞、讨论、互动中形成。

二、小红书品牌升级,从三亿人到一个人

小红书刚做了一次品牌升级,去年暑假的奥运传播,小红书落版的slogan是【三亿人的生活百科全书】,现在新的品牌口号是【你的生活兴趣社区】。

从之前的生活百科,到现在更聚焦个体,我把它总结成从三亿人变成了一个人。

从三亿人变成了一个人,从生活指南到兴趣社区,表面上是变小了,实则是变大了,变得更具象,更丰富,围绕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生活展开,让三亿人变得更具象且丰富。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次品牌升级的TVC是如何阐释兴趣:

TVC以人类兴趣简史切入,展示兴趣来源于人类对生活的热爱,是兴趣推动人类的进化与发展,那么小红书也倡导用户,将对生活的热爱,活进具体的兴趣中,以此提出小红书作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

接下来我们梳理复盘一下这次品牌升级,从过去理解为什么要做,以现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望未来要如何做。

1、过去:兴趣社区悄然萌芽

在此之前小红书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兴趣社区氛围。很多明星在其他平台是“营业”,但在小红书展现出更私人的一面,比如孟鹤堂和王勉在小红书是钓鱼佬,李现在小红书是摄影师,张小斐玩滑板,瞿颖俨然成为了网球博主。

拿我的兴趣网球来解释兴趣社区,在小红书可以追球星动态,买同款穿搭。也可以找网球教练,陪练。同城可以找球搭子,参加业余赛事。也能通过内容分享,评论区讨论技术共同进步。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兴趣社区生态,如果你是钓鱼大神,王勉也会虚心求教,兴趣面前无明星,我甚至在业余赛场跟瞿颖打过两次比赛。

小红书的兴趣社区首先是自然涌现,目前已经有上百种兴趣社群产生,有比较大众的运动健身、影音娱乐、时尚穿搭,也有年轻前沿的游戏二次元、AI科技等。小众兴趣也自成生态,比如捡石头、追飓风、养苔藓等等。每一个兴趣社区都自发的形成良性生态,有大神,有作品,有讨论,也有百科。

所以,这次品牌升级并不是凭空转型,只是对已经萌芽的趋势进行总结提炼,顺势而为。

2、现在:以新观念创造增量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兴趣。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守住【生活】,小红书从创业初期的海外代购,到标记我的生活,到大众生活指南,直到现在的生活社区,始终是聚焦生活本身。

生活是这个品牌的大基建,在此基础之上,随着品牌发展阶段与用户需求的变化持续迭代。

增量【兴趣】,之前所倡导的生活指南或者生活百科,更多指向工具属性,现在小红书的用户显然不止是当做工具,而是自发的产生联结与讨论,形成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人群的基于兴趣的垂类社群。

比如对于骑行兴趣圈既有上海的Helena,也有四线城市的李红菊,兴趣跨越了地域、年龄、甚至消费阶级,通过兴趣形成的社区,让用户连接的丰富性更强了,来小红书的理由也更多了。

聚焦【社区】,此次将兴趣社区这个观念喊出来,是希望形成不同兴趣圈层的聚集与讨论场,在这里能从点燃一个灵感,追随“兴趣头子”,找到一群“兴趣搭子”,到尝试一项新奇的兴趣体验,添置一件兴趣装备,关于一项兴趣的一切,都可以在小红书获得。

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充满兴趣的社区里真诚、平等、高效的交流互动,共同建立一个基于兴趣社交的平台。

本质上是品牌丰富性的持续扩容,这包括了用户属性的丰富性,也包括内容的丰富性,变成更大众且包容的内容平台。

3、未来:All in兴趣产品与内容

品牌口号提出来之后,产品层面要有对应的产品支撑,且要有长期产品或IP来持续诠释观念。

我们首先看到小红书推出【兴趣街区】产品,打造了游戏、二次元、户外运动、美食、家居等八大兴趣街区,可以在每个街区做任务抽小红盒,即可看到对应兴趣的兴趣头子、热门兴趣内容,以及上半年的个人兴趣报告等丰富的内容玩法。通过街区玩法,让用户了解到了原来小红书上还有这么多兴趣达人和兴趣内容,原来“我”已经在小红书上对很多内容感兴趣了。

另外,我在首页双列流也刷到了更多偏兴趣的内容,比如,我感兴趣网球,最近就刷到了很多网球爱好者的网球自评、网球体验,相信之后普通用户的兴趣内容应该会更大概率被看见。

针对品牌升级,小红书官方也打造了兴趣季,也推出了各类兴趣垂类活动满足不同人的兴趣爱好,比如游戏二次元的REDLAND据说是给游戏二次元用户包了一座岛,让用户沉浸式体验一把开放世界冒险岛;喜欢运动户外的可以看看外人节,喜欢旅行的可以追着日落出发,发现不一样的旅行方式,还有家居的DIY大赛,娱乐追剧的可以看小红书短剧暑期档等等。

在我看来这是对站内用户的多元兴趣展示,让那些还没有入坑兴趣的人看见,站内不同兴趣的内容维度与丰富性,支撑起品牌口号。

在接下来想要占领“兴趣社区”这个概念,我会建议创造几个基于兴趣的强势IP,比如年度兴趣趋势,个人兴趣榜单,落地大型活动,甚至可以为用户自发的兴趣活动创造产品机制,比如组织业余运动比赛,寻找各种活动搭子的产品平台。

头部博主优质内容可以创造流行,中腰部博主可以做经营型创作者,或者各种兴趣活动的发起人,普通人可以参与兴趣共创共同成长。最终成为所有人共创共建的UGC兴趣社区,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三、总结一下

品牌口号并不是一句创意,而是品牌所倡导的观念,在这背后则是一次品牌All in,从观念到共识是一场持久战。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首先是为什么要做出改变,一定是遇到不得不改变的问题,要么产品形态变了,消费场景变了,或者从小众到大众,从垂类到广泛。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摆在面前,同时在小范围或小趋势中,看到了改变后的潜力。

其次是变成什么样子,就是我们在诸多品牌升级案例中看到的表达,最直接的表达是一句品牌口号与一支TVC,这两个素材的内核都是品牌所倡导的那个观念。

比如小红书倡导的生活兴趣社区,品牌口号与TVC用来诠释观念,所以你并不需要一句多么花哨或创意的漂亮话,而是讲清楚,能听懂,言之有物,就可以了。

接下来,是品牌观念全面落地,在品牌的每一个角落,大到产品创新,小到客服话术,都应该传递品牌所倡导的观念,具备品牌升级后的气质。

如果是消费品牌更多从产品层面直接表达,但如果是服务品牌或者小红书这一类互联网品牌,则需要一个或几个长期经营的品牌IP,来保持与用户的互动,持续沟通品牌新观念,持续让用户参与到新观念的塑造中,直至形成新的品牌共识。

品牌不等于市场部也不等于广告,品牌是一家企业,一个名字,优秀的产品和一群认同它的用户共同创造。

所以,当我们品牌升级与更换品牌口号时,是在对整体品牌的迭代。

以上。


点赞(26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